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是公司、企业或项目单位为了达到招商融资和其它发展目标,根据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而编辑整理的一个向受众全面展示公司和项目目前状况、未来发展潜力的书面材料。一份优质的商业计划书既是创业者的获取融资、申报项目的敲门砖,也是创业者参加路演,筹备比赛的入场券。
而在技术转移工作中,商业计划书同样是一项“制胜的法宝”。技术经纪人通过阅读一份商业计划书可以对项目快速了解并形成基本的判断;同时商业计划书又会为业务核心情报的获取提供诸多方向,帮助技术经纪人在谈判过程中占据更多的优势;而与项目方一同对商业计划书进行打磨的过程,既能体现技术经纪人的专业度,又能拉近与项目方的距离,未来或许能够产生其他的业务合作机会。
有时,我们对于项目所在的行业及科技成果相关的技术壁垒不是很了解,甚至手中仅有的资料便是一份项目方发来的商业计划书,那么阅读商业计划书的过程就如同侦探办案,需要我们具有侦探般的本领,即那种于他人无睹之处洞察玄机的能力。
正如著名侦探中的神探福尔摩斯一样,他们必须努力挖掘线索,并将它们以新的方法组合起来。福尔摩斯曾对他的老友华生博士说过:“侦探艺术的要义是能够从一系列事实中甄别出哪些是偶然因素,哪些是关键所在。”
一)不错过可能的业务合作机会。阅读商业计划书,首先要找的是亮点,其次判断创始团队,如果前两项均不满足要求,还可以跳出来去寻找项目未来的可能性。
二)能看清被过度美化的包装。因为技术经纪人的时间很宝贵,看完商业计划书以后还要约谈,如果项目被过度美化了,可能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三)发现项目的“可能性”。与人看项目不同,人偏向短时间内了解这个项目的全貌,之后便可结合自己的偏好形成判断,有意向的项目抓紧跟进,没意向的快速放弃,整个过程周期很短。而技术经纪人在此基础上要对商业计划书更加包容,更加勤奋,更加主动。可以说人看过BP,做出判断,他的工作已经结束了,但对于技术经纪人来说,对项目做出判断后,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用好商业计划书,让你的业务始终“快人一步”。
商业计划书反映的是创业者自己的思路与逻辑,在商业计划书中,概览是特别重要的,这一页体现了创始人抽象自己创业项目的能力。如果创始人能够用几句话、几个词把自己商业计划书的概览说清楚,至少说明这个人的头脑非常清晰,总结归纳能力非常强。后面的结构一般是商业模式与产业、竞争与优势、团队介绍、发展规划、融资计划等内容。
虽然商业计划书有自己既定的顺序和结构,但怎样来安排结构其实并不重要。我们追求商业计划书结构的完整性,更多是为了判断创业者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整份商业计划书给人的观感,资料的完备程度,用心程度、以及各个模块的细致程度等,甚至包括一些独有的用词如“第一”、“免费”、“前所未有”等,从中可以看出公司做事的风格和态度,不认真不重视,可以推测出未来的合作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同样,某些冗长的PPT或者文稿常会使人失去耐心与兴趣。
早期的创业项目,除去商业模式、技术壁垒外,最主要的是团队的靠谱程度。但创始人的经历如何,他过往的经历和他现在做的事有没有一定的匹配和关联、团队的经历交集、展示的主要价值观等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在商业计划书里能够看到团队成员曾经一起工作或曾经是同学则是加分项,因为在这个时代,单兵作战能够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另外,公司究竟谁说了算,创始人对梦想的饥渴程度如何,股权分配、期权池的设置是否合理也是需要透过表象去深入了解的。
在团队因素之后,值得关注的内容是行业市场与目标、潜在的客户。在这个部分,创始人喜欢做包装,在看这一部分时需要注意:
创始人一般会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别大的市场里,把市场放大,其实他的项目可能只是这个市场里非常细分的子领域,所以不要被创业者所描述的有很多层级的市场规模迷惑。
现在的创始人在商业计划中经常把一些痛点写得非常尖刻,似乎芸芸众生就等着这个项目来解救了。但这个痛点是否被大幅夸大了,值得我们冷静分析。
比如说有很多K12教育项目,说从幼儿园到高中生,都是他们的目标客户。但这个群体太大了,真正的目标用户必须进行细分。类似说“从18岁到80岁都是我的客户”,这样并不实际也几乎不可能。
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有1%的人买我的东西,就是1,300万,这种计算方式并不科学,这种大市场统计学数字的计算方式也几乎没什么意义。
很容易吸引我们的商业计划书往往是在描述一个我们自己看好的领域,但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看好,常常是受周围的人或媒体等因素的影响,而自己的专业程度对项目缺乏判断力。面对这种情况,在约见项目负责人前,一定要做好行业研究,如果你对一个方向很感兴趣,就必须下功夫,否则很难做出高品质的决策。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特别需要注意常识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对于普通的技术人员,他们很少会看好本领域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所谓灯下黑,也就是文人相轻。在自己很熟悉的领域,面对有创新点的项目,需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判断,尽量避免用简单的常识去判断。
行业市场和目标客户的定位决定了未来的利润空间,因此要仔细调研并判断未来的趋势。同时要看数据,数据分三个维度,市场占有数据、运营数据、财务数据等,数据是会说话的,按照一般的经验,这个数据都有一定程度的夸大,要看夸大程度,如果夸大很严重的话,那就是企业诚信问题了。夸大一倍以上的情况挺正常的。
产品的质量和行业的竞争强度是重点,决定着公司是否能在市场中生存。商业计划书的前面一般会说行业的痛点,后面一般会谈到自己的产品。那么在看产品时要考虑产品和痛点是不是能够对应得上?很多商业计划书对痛点把握得很好,但是产品未必能对应这个痛点。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竞争对手是否被虚化。有时候,一个领域已经有很强劲的竞争对手,但被创业者忽略或虚化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去了解这个领域的竞争是否很激烈,是否已经出现了龙头型的企业。一般来说,如果有企业的项目和这个项目非常类似的模式,已经融到了B轮,机会就已经很少了,也几乎可以考虑放弃了。如果项目没有创新点,一般也不必考虑。对过于依赖资源,特别是政府资源的项目,一般也不建议重点考虑。
在看融资方案的时候,估值的量级很重要。一般来说,早期项目的估值不能过高,可以根据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规模、产品周期等,设定一个估值的上限,比如2,000万元或5,000万元,这样方便判断是否放弃。
在资金用途方面,一般商业计划书不会写太细,需要注意的是看创业者是否准备花大量的资金做宣传、推广或补贴用户,是否有过于不合理的资金用途。一般来说,即使是互联网项目,最好也尊重商业的基本逻辑。对于涉及过于不合理资金用途的项目要慎重。
在未来规划方面,项目方对未来的预期,对业务、对市场的预测是偏激进还是偏保守,公司未来的股权分配如何,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如果创始人不愿意出让合理的股份给其他人,说明他的胸怀有限,很难召集到优秀的团队,公司就很难做大,期待有能在倾听股东意见同时有真正的话事人。
从阅读商业计划书的量来看,多数看过的商业计划书都会被放弃,这是行业的正常状态,不必过于担心浪费时间。通常可以先选择一两个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重点选择几个项目来看。如果想包打天下,对每个领域的项目都有很精深的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阅读商业计划书过程中的一切努力,实质上都是为了更长远、更全面、更精密、更逻辑与更连贯的思考问题并做出判断与决策。这既没有终点,也没有固定模式,很难也不可能如同中药方那样包治百病,因为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团队都有着特色不一的个性化特征,而我们在某一个时点上,能够做的只能是去收集、记录、寻找、验证进而做出判断。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你只是把结果告诉他们之后,就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理解,在潜意识里把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分析推断出来,将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通过分析一一完善。”